校園建築

寵惠堂

民國47年2月15日落成,民國53年命名「寵惠堂」,1999年修整外觀。寵惠堂為東吳大學在外雙溪校區所建的第一棟校舍。

當時盡心規劃外雙溪校地並籌建此大樓之王寵惠董事長,不幸於民國53年3月15日逝世,為感念其付出,於是將此大樓命名「寵惠堂」。並由監察院院長,當代草書大家于右任題署。寵惠堂外觀原為全棟水泥石子原色,民國88年夏天為準備慶祝百年校慶,便將外觀重塑為紅、白二色,內部並略微整修。寵惠堂前之石階,因其上下間留有平台,為早期學校升旗、各類迎新演唱、社團活動表演時的最佳場所及活動看台。寵惠堂樓高三層,原為學生上課的教室大樓,之後,一樓改為行政單位使用,二、三樓為文學院及各系辦公室。民國97年第一、第二教學研究大樓相繼落成,外語學院與理學院部分學系遷至第一教學研究大樓,人文社會學院遷至第二教學研究大樓,空出之空間改為行政單位辦公室與會議室。

綜合大樓

綜合大樓的前身是學生活動中心,也是外雙溪校區的第二棟建築物,落成於1959年夏天。當時是指有兩層樓的微型大廈上層為禮堂、運動場及圖書館,最多能容納千人聽講,運動場可容羽球場;下層則是餐廳,顛峰時段可供400餘人在內用餐。1964年,增建左右兩翼作為行政單位與學生社團辦公室、販賣部等,圖書館則遷往安素堂。1983年正式開始籌建綜合大樓。1989年,取得建築執照,將原學生活動中心拆除。

綜合大樓於1993年落成,上下涵蓋8層樓,包括今天的傳賢堂(廳室名稱由孔德成先生題署)、國際會議廳、懷恩數位校史館、舞蹈教室、桌球室、室內體育館、健身房、學生社團辦公室、舜文廳、望星廣場、餐憶食堂、郵局、教室等。成為東吳大學所有建築物中,功能最豐富且每日人流最多的一棟。

第一教學研究大樓

自九十三學年度起,本校於外雙溪校區,規劃興建兩幢地上十層地下二層的教學研究大樓,及地下停車場一座,民國九十六年落成啟用。新大樓完成後,校園景觀更具特色,新增樓板面積將超過教育部總量管制的範圍,非但突破本校院系調整與招生的限制,更提供了開擴充裕的空間及完善新穎的設施。未來三年各項校務發展重點計畫,因空間的拓展得以具體落實,全面提升教學、研究、學生活動與行政效能。 第一教學研究大樓為外語及理學院教學、研究及行政空間,另設會議室、演講廳及圖書館書庫。

第二教學研究大樓

第二教學研究大樓所在地的前身為音樂系館與籃球場。

本校為了提昌音樂教育特別從美國聘請音樂教育博士洪黃奉儀女士來臺任教,並請洪黃女士著手籌設音樂學系。

1972年,音樂系籌設完成,當時適逢端木校長在國外募集了10萬元美金。有鑑於音樂教學對於環境的嚴格要求,他將在外募得的款項投入籌建音樂館,並於1975年5月建成。

音樂館內設置各種專用教室以及可容納300餘人的音樂廳,當時的地下室是學生第二餐廳、百貨供應部與郵局等單位,1992年再將其收回並予擴建,使其教學設備更臻完善,以供新設之音樂研究所使用。

2005年拆除重建,規劃地上10層、地下2層的教學研究大樓。2008年3月校慶當日,第一教學研究大樓同時落成啟用。第二教學研究大樓提供人文社會學院教學、研究及教學資源中心、教務處通識教育中心、社資處生涯發展中心等單位使用,另設教室、音樂廳、6樓的屋頂花園等設施。

值得一提的是,位於此建築物2、3樓的松怡廳,是為了感佩曾任校友總會理事長的唐松章先生、吳怡靜女士賢伉儷。除了對東吳募款資源貢獻眾多,2008年更是斥資6,000千萬元,捐贈媲美國家級水準的音樂廳。因此特別取兩位姓名中各一字,定名為「松怡廳」

安素堂 愛徒樓

為基督教衛理公會在本校所設之教堂,完成於民國五十三年十月三十日。半邊為教堂,供教徒做禮拜使用,因感念其會督黃安素先生及其夫人在台灣及香港兩地成立衛理公會並與本校恢復原有關係,故將本堂命名為「安素堂」以為紀念。另半邊為教徒聚會場所,亦為紀念其後任會督牧師羅愛徒先生而命名為「愛徒樓」,因當時本校尚在草創時期,校舍極感不足,乃將聚會場所改作圖書館使用。至民國六十七年中正圖書館興建完成,始將圖書館遷出,再改為教室及中文系等單位使用。

中正圖書館

東吳復校之初,便對圖書館的設置極為重視。但在中正圖書館落成之前,校內圖書層有這樣一段顛沛流離的歷史──

在漢口街時,窄仄的空間中,撥出一間空間作為圖書室。

1958到外雙溪校區時,圖書室暫設於寵惠堂的一間教室。

1959年,建學生活動中心,圖書室移至活動中心2樓與大禮堂合併使用,當時設有參考室、閱覽室、書庫和辦公室。

1964年,建安素堂,學校將安素堂右側和建之樓房(現為愛徒樓)全部和安素堂的底層劃為圖書館使用,可容納藏書10萬冊,愛徒樓1樓為參考室及期刊室,2樓為閱覽室,底層為借還書流通臺、目錄區及書庫;安素堂底層為圖書館辦公區。

城中校區也在1972年第一大樓落成後,於1樓右側設法律中心圖書室,3樓305室設商學院圖書室。

1973年超庸館落成,於1樓左設圖書室,存放理學院相關期刊與參考書。

1970年代初,端木校長秉持「一個好的大學不能沒有一個好的圖書館」的辦學理念,毅然決然允諾在校內興建一座新館,提供全校師生使用。對復校以來,舉步維艱、財政拮据的東吳來說,是一大挑戰。端木校長兩度親赴國外募款,籌措經費,終使得新建工程順利地於1975 年破土動工。

歷經三年,1978年3月,一座總建坪二千二百坪,左右各五層、九層樓的新圖書館,終於落成啟用。當時嶄新的圖書館高聳在東吳狹小的校地上,目標顯著,加上全棟白色的外觀,在學生之中贏得「白宮」之美名。這座新的圖書館內,不但擁有當時少見的獨立中央空調設備,更先進的是,全面採用開放式書架。

新建圖書館命名為「中正圖書館」,乃是感念先總統蔣中正先生對東吳在臺復校的開明與協助。民國38年大陸易幟,國民政府遷臺,鑒於內戰戰事失利部分原因來自於「大學學潮」,除了已先遷臺之軍事院校外,禁止其他院校以「復校」的名義在臺重新開辦、招生。東吳能成為第一所在臺灣立案復校的私校,除了歷屆董事及校友們的熱心奔走,更是因為有王寵惠董事長這位關鍵的推手。王董事長向蔣中正先生報告東吳在臺復校之意願,蔣先生肯定東吳自由學風和辦學績效,能在國家最艱困的時期做出貢獻 ,才讓東吳在臺順利復校。

1981年城區第二大樓落成,將第六、七樓規劃為城區分館與法律中心,為法、商學院及夜間部師生提供服務。

2012年10月總館外觀重塑,為本校第一棟指標性綠建築。

近些年來,兩校區圖書館和閱覽室皆有陸續進行內部空間重整,以貼近讀者需求。

戴蓀堂

1965年中落成,作為語言教學使用。1965年底經董事會執行委員會會議通過,為紀念戴孫教授(Prof. Joseph W. Dyson)對本校之貢獻,將電化教室(現為外語自學室)命名為「戴蓀電化教室」,電化教室當時為視聽教學使用;1966年更名為「戴蓀紀念館」。這棟建築物一共經過1966、1971、1976年等數次擴建,另於2002年夏天進行外觀重塑,才成長成今日規模。於2003年定名為「戴蓀堂」。「戴蓀堂」3字為國內書畫名家吳平先生題署。
此名起戴蓀先生,他前後在東吳任教先後達35年,為外籍教授之冠。

光道廳

1961年竣工,起初是校內基督徒的交誼廳,故名為「光道廳」

1968年11月開放改學生社團開會使用;這裡曾擺放鋼琴,在音樂館尚未建好的前兩年,音樂系學生在此練琴、上課,也提供系際合唱比賽練習之用。其後曾改作歷史學系系辦公室與一般教室,1993年又改為化學實驗室,另一側則有教師研究室、系學生會辦公室等。

其下面一層,先後曾由出版組、醫務室、水電工作室以及校友聯絡組等行政單位使用,現為化學系會議室暨研究生研討室。

雷德樓

建於1978年,是本校最早建造的教師研究樓。2004年,為了感謝為東吳盡心盡力籌款的雷德博士,命名為雷德樓。

雷德博士(Edward L. Rada)在1961年至1962年間應經濟學系主任吳幹教授之邀約,來到東吳擔任客座教授10個月。他在臺期間,正好是復校經費最拮据的時期。

雖然和東吳只有一年情分,彈丸乘客座的雷德先生回到美國後,仍難忘東吳人在當時經濟物資極度缺乏為復校做的努力。他找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財政辦公室負責人羅傑斯(Robert A. Rogers)、律師伍德威(Donald W. Odell),於1963年共同創立東吳之友基金會(Friends of Soochow),積極籌募經費,每年定期資助教師學術研究、進修、講學、出版工優秀學生、社團獎學金。雷德博士擔任基金會會長合計33年,對提升本校教學品質、學術發展與鼓勵學生、社團貢獻良多。

文化樓

建成於1969年,1樓由總務處使用,2樓以上原為外籍學生中華文化研究班,提供外籍學生學習華語、文字、中國文化課程及住宿;以作為促進國際友誼、傳播文化之用,因此稱之為「文化樓」。其後該研習班改稱外籍學生中國文化講習班,再改為文化交流中心,並於1992年遷出,撥交理學院使用。但為了保留其紀念意義,文化樓之名並未改變。
文化樓依傍著緩緩爬升的山坡,安然地座落在半山腰間。也因為地勢關係,形成1、2樓各有出入口的特殊設計。沿著臨溪路走進校園,順勢接壤的便是敬熙路與文化樓,同時也是距離東吳大學校門口最近的一棟建築物。

文舍

建於1968年,為一棟2層樓房,編號52至54號,分為3戶。當初命名為「文舍」,是為了紀念東吳第三任校長文乃史先生。

文舍曾經是宣教士住所、校牧室主任住宅、GIS研究中心和招待所,是一棟匯聚了時代風華周圍環境清幽靜謐的老房子。

2017年為了因應新時代的來臨,提供給「明日聚場」(Tomorrow Hub)使用。賦予每個空間獨立性格,並透過美感經驗的注入提升美學素養,發展出更精采的生活提案。在各學術興盛、藝術、傳播等令譽一職相對稀缺的東吳校園綻放出一朵絢麗的創造力之花。文舍仍維持老屋舍的外表,卻裝進一顆新時代的心。搖身一變,變成致力於培育學生「提案力」「實作力」的場域。

教師研究二樓

位處靜謐的教師研究二樓,1961年落成,過去曾為校內第一棟男生宿舍。

1999年夏天,因為學校空間有限,教師研究室不足,遂將男一舍區隔成兩部分,一部分仍為學生宿舍,另一部分改為教師研究室。2000年,全數改成教師研究室使用,為與教師研究樓(2004年命名為雷德樓)名稱有所區隔,稱為教師研究二樓。

柚芳樓

1974年建成,當時名為「女生第二宿舍」

女二舍的側門植有柚子樹。每年夏秋之際,恰好是柚子開花結果的時節。除了芬芳香氣,潔白的落花點綴了周圍的石階與泥地,兼顧嗅覺與視覺的雙重享受。

同時,在四季循環的法則中,秋天也是代表豐收的季節。大自然的遞嬗提醒了東吳學子,只要平日不斷積累和學習,時節到了就能姿態成熟、果實豐盈,飄出動人氣息。2003年夏天進行外觀重塑,更名為柚芳樓,「柚芳樓」3個字由劉源俊前校長題字。

楓雅學苑

建成於1967年,原為男生第二宿舍。但因校內學生人數迅速增加,女生宿舍供不應求,因此1982年轉型為女生第三宿舍。位處外雙溪校區高處,環境清幽、視野遼闊,除了前後的山光水色,甚至能夠俯瞰中影文化城和國立故宮博物院等重要文化地標。

視線往下則正好是男一舍(現為教師研究二樓),男生宿舍內的生活輪廓一覽無遺。如此特別的位置,也曾一度被戲稱為望夫樓。

建築物的外圍種滿槭樹與楓香樹,每逢清朗的冬日,陽光穿過橘紅色葉脈,在藍色蒼穹下閃爍著鮮豔的紅寶石光澤。為活力四射的東吳大學校園,增添一份優雅靜謐的氣息,2002年夏天進行外穿重塑,在2003年得名「楓雅樓」「楓雅樓」3字由劉源俊前校長題字。

2013年轉由華語教學中心管理,負責開設華語課程及辦理華語師資培訓課程,現名為楓雅學院。

東桂學廬

建成於1968年,前身是職員宿舍,宿舍編號19至30號共12間,有2房1廳與3房1廳格局。後來因為國際交流日益頻繁之緣故,2015年暑假感謝董事會撥款及社會資源處發起樂學安居募款計畫,分獲戴氏基金會以及東吳大學校友總會、美國東吳之友基金會、政治系劉吉人學長、會計系唐松章學長、會計系林瑞章學長、會計系宋以立學長、企管系謝子仁學長、會計系陳清祥學長、財經系葉旭名學長、國貿系蔡福原學長級數10位校友慷慨捐贈,進行整體結構補強與整新,為舊屋舍引進滿室暖烘,改為家庭式招待所。於2016年校慶舉行命名暨壁記揭幕儀式。庭前遍植桂花數,每到秋天,學廬便是一片清香。

東荊學廬

為了讓從國外孤身來臺、留學返臺、北部無居所的教授也能擁有安住的地方,本校特於1974年建單身教師宿舍一棟,為3層樓房,編號55至69號共15間套房,並備好全套家具,使其生活起居方便,俾便能專心投入教學工作。

後來,因部分教師遷出,加上國際交流日益頻繁,改為教師宿舍和訪學來賓招待所共用。2015年暑假,因該棟建築物需進行結構補強,由董事會撥款並在各界校友捐助下進行屋舍及環境整新。2016年校慶當日,與東桂學廬共同舉行命名暨壁記揭幕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