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紀

年 / 時間
事蹟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
清廷不敵英法俄日等國侵略,被迫簽下數紙不平等條約。戰事連連潰敗使政府及百姓喪失了信心,社會呼籲改革及學習列強之長的聲浪日增。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美國基督教會來到中國興辦教育事業。
1846年
監理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South)是美國基督教重要差會之一,1846年成立,本部設立於田納西州。
1879年
該會先後在蘇州創辦博習書院(Buffington Institute)、宮巷書院(Kung Hang School),在上海創辦中西書院(Anglo-Chinese College)。
1900年
決議合併三書院,以宮巷書院為基礎,在蘇州天賜莊博習書院舊址,擴建為大學。12月制定校董會章程,推林樂知(Young J. Allen)先生(萬國公報創辦人)為董事長、孫樂文先生(David L. Anderson)為校長。
二十世紀初
中國第一所民辦大學東吳大學正式誕生。
創辦初期之二十六年
東吳大學創辦初期歷經三位美籍校長孫樂文(David L. Anderson)、葛賚恩(John W. Cline)及文乃史(W. B. Nance)。這個時期的辦學經費主要來自於捐款及學費。校園的教學大樓林堂、蓀堂及葛堂及教職學生宿舍等設施覆序興建完成,校園規模日趨完整。學科發展包括文、理、醫學、神學及法科(在上海崑山路),另有四所附中、二十所附小、惠寒國小、吳語學校等組成完整的東吳教育體系。各學科除在學數研究上表現突出,更為社會培養無數專業人才。學校以「Unto a Full-grown Man」為校訓強調學生人格的陶冶。五四運動期間,東吳學生籌組學生會,一般的學生社團則以學術研究、辯論及體育活動為主。東吳大學早期在三位校長的努力下,為日後校務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1926年
首先廢除宗教必修課程,禮拜儀式亦改為學生自由参加。繼而改組校董會,三分之二的成員改由中國人擔任。
1927年
楊永清先生當選首任中國籍校長,訂「養天地正氣 法古今完人」為中文校訓。
1929年
南京國民政府正式核准東吳大學在國民政府註冊立案。 此後十年各項校務發展成果豐碩令人矚目。
1930年
學校共有文、理及法三學院,十二個學系。在教學方面積極籌款推動學術研究、加強師資陣容提昇教學品質、推動師生以其專業服務社會。校園內主要建築設施均在此階段建成或動工。當年學生人數達755人為全國基督教大學之冠。
1937年
爆發抗日戰爭,此後八年東吳大學蘇州上海兩校區受戰事影響,輾轉遷徙各地。其間隨戰況發展演變,兩校區或各自遷校或與他校聯合辦學,雖烽火連天但教學活動未曾稍息。
1945年
抗戰勝利,東吳大學師生紛紛自各地返回上海及蘇州校園,展開復校的艱鉅工作。
1949年
大陸易幟,國民政府遷台。東吳大學在台校友倡議復校。
1951年
籌組董事會,於台北市漢口街借屋設東吳補習學校,設法政、商業會計及英文三科,另設比較法律一科,限大學肆業二年者報考。
1952年
中共進行院系調整,東吳大學在上海的法學院,併入華東政法學院,會計系併入上海財經學院;在蘇州的文理學院部份學系就地移交蘇南師範學院,1952年12月蘇南師範學院改名江蘇師範學院。1982年,江蘇師範學院改制為蘇州大學。
1954年
教育部以東吳補習學校辦學績效卓著,核准先行成立東吳大學恢復法學院,設法律、政治、經濟、會計四系並附設外國語文學系,為台灣第一所私立大學。
1957年
購得士林外雙溪土地七甲加上士林鎮公所贈與之土地共十五甲,此時石超庸校友接任院長,積極推動建校事宜。兩年內完成第一棟教學大樓(寵惠堂)及學生活動中心。
1961年
全校由台北市漢口街遷到外雙溪現址。至此東吳師生終於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美麗校園。在台復校的過程艱辛坎坷,衛理公會及美國基督教高等教育連合會未予支持,物資條件極其窘困。但在董事會苦心奔走,海內外校友及教會熱誠捐助下,東吳依然堅守嚴謹校風踏實辦學,東吳學子樹立了良好的典範。
1963年
圖書館正式由教務處劃出,直隸校長。
1964年
安素堂/愛徒樓落成,為基督教衛理公會在本校所設之教堂。 為紀念故董事長王寵惠,將教學大樓命名為「寵惠堂」。
1965年
語言中心大樓落成。
1967年
「男生第二宿舍」落成。
1968年
第二教室大樓落成,主要為外語學院上課教室。 增設商學系及商用數學系,成立文、商兩學院。 董事會決定恢復「東吳大學」原名。 松逸齋落成,為校長官邸。(2005年7月16日拆除)
1969年
教育部核准恢復完全大學建制,為「私立東吳大學」,設文理、法、商三學院。 增設數學系於文理學院。 文化大樓及職工宿舍(編號第10至17號)落成。
1970年
增設物理學系、化學系兩系,並合併原隸文理學院的數學系,成立理學院。 文理學院恢復原文學院名稱。 增設經濟學研究所暨夜間部;商學系更名為企業管理學系。
1971年
增設中國文化研習班及法律學研究所。 購置台北市延平南路書院段土地,開闢城中校區。
1972年
城中校區第一大樓落成,為本校在市區所建之教育推廣中心。 增設歷史、音樂、電子計算機科學系及外文系東方語言組。 本年起,圖書館主編之「中文法律論文索引」逐年刊印。
1973年
增設會計學研究所、社會學系及外文系德文組。 為紀念故董事長孫科以第二教室大樓命名為「哲生樓」。
1974年
理學院科學館(為紀念故校長石超庸,命名為「超庸館」)、「男生第三宿舍」及「女生第二宿舍」落成。 增設中國文學研究所及國際貿易學系。
1975年
音樂館落成,設置各種專用教室及可以容納三百餘人之音樂廳一座。(2005年8月22日拆除) • 英國語文組、東方語文組及德國語文學組均獨立設系。 法律系區分比較法學組及司法實務組,分別招生。 東吳數理學報創刊。
1976年
東吳文史學報、東吳法律學報及東吳日語教育學報創刊。 增設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班。
1977年
東吳政治社會學報及東吳經濟與商學學報創刊。
1978年
中正圖書館及教師研究樓落成。
1980年
增設日本文化研究所、哲學系及微生物學系。 原東方語文學系改名為日語學系。 舉辦全校性之現代詩、散文、小說徵文比賽,並正式命名為「雙溪現代文學獎」。
1981年
城中校區第二大樓落成,將商學院、圖書館城區分館及各行政單位遷入 增設社會學研究所,分設社會理論及社會工作兩組招生。
1982年
社會學系分設社會理論組及社會工作組。 「男生第二宿舍」更名為「女生第三宿舍」;「男生第三宿舍」更名為「男生第二宿舍」。
1983年
新購城中校區第二大樓旁兩筆土地,闢為運動場。
1984年
成立外國語文學院,下轄英國語文、日本語文、德國語文三學系及日本文化研究所。
1985年
新建城中校區平房教室11間,作為學生社團活動之場所。 東吳外語學報創刊。
1986年
城中校區第三、四大樓於1988年售予本校,內設教室、教授研究室、資訊科學系等。 「中華民國法律資訊交流合作組織」在本校舉行成立大會,圖書館為創始會員。
1987年
學生會可推派代表參加校務會議。
1988年
增設微生物學研究所及管理學研究所。
1989年
增設心理系及經濟學研究所博士班。 原社會學系之社會理論組、社會工作組,分別獨立設社會學系及社會工作學系。 改中國文化班為文化交流中心。
1991年
增設政治學研究所、日本文化研究所博士班及法律學研究所博士班;法律學研究所碩士班分甲、乙兩組,乙組招收非主修法律學並具有相當工作經驗之大學畢業生,開創我國法學教育之新紀元。
1992年
購買外雙溪校區後山之國有財產局土地五筆。 增設數學研究所及社會工作研究所。 東吳政治學報及東吳社會學報創刊。
1993年
綜合大樓落成,內有大禮堂-「傳賢堂」、國際會議廳、一般教室、室內籃球場、舞蹈教室、重量訓練室、露天劇場、美食街等。 增設音樂研究所。 設立與教務、訓導、總務三處平行之「發展處」。 教育部正式開放授權十二所大學校院可自行審查教師升等作業,本校為唯一獲得授權之私立大學。 連接外雙溪校區及城中校區之校園網路建構完成,逐步邁向行政業務自動化。
1994年
增設化學系碩士班。 電子計算機科學系改名為資訊科學系。 為紀念故董事長、校長端木愷(字鑄秋),以城中校區第二大樓命名為「鑄秋大樓」。 圖書館增設非書資料組。
1995年
因應新大學法實施,訓導長職稱改稱學生事務長。 夜間部中國文學系、英國語文學系、日本語文學系遷回外雙溪校區上課 外國語文學院日本語文學系及德國語文學系首次派學生分別前往日本明海大學及德國明斯特大學研讀。 東吳哲學學報、東吳歷史學報、東吳社會工作學報及東吳中文學報創刊 圖書館增設推廣組。
1996年
專屬校史室啟用,由發展處負責管理。 教務處增設教育學程小組。 教育部核定本校夜間部八學系各有一班轉型為正規學制之「乙部」,另各有一班轉型為推廣進修制之進修學士班。
1997年
原外語學院德國語文學系更名為德國文化學系。 增設國際貿易學系碩士班。 教務處設立招生組,裁併研究生教務組。 開始全面實施語音電腦選課、註冊及成績管理自動化作業。
1998年
發起與中國文化、陽明、銘傳及實踐等公私立大學成立「八芝連圖書館館際合作組織」。 增設政治學系博士班。 學生事務處僑生暨外籍生輔導組併入生活輔導組,成立學生住宿組。 教務處夜間教務組更名為綜合教務組。
1999年
增設哲學系碩士班、資訊科學系碩士班、會計系碩士在職專班及經濟系碩士在職專班。 原商學院經濟、會計、企業管理及商用數學四系進修學士班轉型為商學院商學進修學士班。 法律學系碩士班乙組更名為「法律專業碩士班」。 成立「商學研究室」。 為紀念故校長桂崇基,將城中校區第一大樓命名為「崇基樓」。 東吳大學和中華民國路跑協會假外雙溪校區田徑場合辦舉行我國有史以來國內首創之24小時超級馬拉松『1999 HONDA/東吳國際超級馬拉松』。
2000年
舉行建校百年校慶典禮及各項慶祝活動,郵政總局於3月16日配合發行紀念郵票。 城中校區第五大樓落成,包括教室、會議廳、語言中心、體育設施、閱覽室、停車場及露天劇場等。 增設歷史學系碩士班、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商用數學系碩士班、資訊科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及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成立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企業創新育成中心。 發展處「募款組」正式更名為「社會資源組」。 因應本校組織規程修改,將校名由「私立東吳大學」修改為「東吳大學」。 「男生第一宿舍」改名為「教師研究室」;「男生第二宿舍」更名為「男生宿舍」。
2001年
增設英國語文學系比較文學碩士班、心理學系成立碩士班、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日本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及法律學系增設碩士在職專班。 獲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本校經營「錢穆故居」經營權一期三年,連續獲得三期,至2009年。
2002年
城中校區第六大樓落成啟用,內有游藝廣場、室內籃球場、學生事務辦公室及學生社團等。 通過成立德國文化學系碩士班,並奉准於2003年度開始招生。 設立「財務金融學程」及「科技管理學程」。 學生事務處學生輔導組更名為心理諮商中心,生涯發展組更名為生涯發展中心。 增設國際貿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承租第一棟校外宿舍「東吳松江學舍」啟用。
2003年
英國語文學系更名為英文學系。 為感念戴蓀教授犧牲奉獻為東吳,語言中心大樓定名為「戴蓀堂」。 「女生第一宿舍」更名為「榕華樓」;「女生第二宿舍」更名為「柚芳樓」;「女生第三宿舍」更名為「楓雅樓」;「男生宿舍」更名為「松勁樓」。
2004年
城中校區游藝廣場開幕啟用,舉辦各藝文展演活動。 教師研究樓命名為「雷德樓」,這是第一棟以捐款贊助者姓名命名的大樓。 設立人權學程。 教育學程小組更名為師資培育中心。 Soochow Law Journal創刊。
2005年
申請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榮獲全國第一,獲一億元補助款。 商學研究室改制為「商學研究發展中心」。 增設微生物學系博士班。 接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經營林語堂故居,並以研究為指標。
2006年
增設「研究事務與國際合作處」、「教學資源中心」及「通識教育中心」等一級行政單位。 因應組織調整,發展處公共關係組取消,業務移轉秘書室;校友聯絡組更名為校友服務組。 教務處「出版組」更名為「教務行政組」。 體育室增設體育教學組及體育活動組。
2007年
文學院更名為人文社會學院。 語言中心更名為語言教學中心。 增設綠色科學與永續發展學程。 成立WTO法律研究中心。 增設EMBA(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高階經營碩士在職專班。 國際貿易學系更名為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
2008年
建校108周年校慶,外雙溪校區第一教學研究大樓、第二教學研究大樓及松怡廳落成啟用。 本校申請設立北區區域教學資源中心計畫經教育部核定通過,獲准設立「北區區域教學資源中心」,獲8600萬元補助經費,與北區共廿一所大學形塑學習群組、互惠共享的「教育學習圈」。 增設人權碩士班及國際商管學程。 商用數學系更名為財務工程與精算數學系。 資訊科學系更名為資訊管理學系。
2009年
企劃組業務改由研究事務與國際合作處督導。 完成北區區域教學資源中心「圖書資源服務平台」,啟動線上申請館際借書證及圖書借閱跨館免費宅配服務,參與夥伴學校多達16所。 校史室由企劃組移交圖書館負責管理。
2010年
建校110周年校慶,表揚傑出校友,盛大舉行各項慶典活動。 增設「創意人文學程」、「非營利組織管理學程」及「東吳大學實用英語學程」。 國際商管學程第一屆學生林冠妏參與商學院與美國雷鳥全球管理學院(Thunderbird School of Global Management)雙聯學位計劃,順利取得兩校碩士學位,為本校第一位獲雙聯學位學生。
2011年
100年度本校接受大學校院校務評鑑,五大評鑑項目(「學校自我定位」、「校務治理與經營」、「教學與學習資源」、「績效與社會責任」、「持續改善與品質保證機制」)全數「通過」。 慶祝本校建校111周年暨在台復校60週年,舉辦一系列校慶慶祝活動。 英文學系比較文學碩士班更名為英文學系碩士班。
2012年
增設「國際與兩岸學術交流事務處」一級行政單位及「華語教學中心」、 「圖書館期刊組」二級行政單位。 原學生事務處「生活輔導組」更名為「德育中心」。 原學生事務處「課外活動組」更名為「群育中心」。 原「軍訓室」組織改隸於「學生事務處」軍訓室。 總務處「事務組」更名為「環境安全衛生暨事務管理組」。 原「發展處」更名為「社會資源處」。 原「發展處社會資源組」更名為「社會資源處資源拓展組」。 原「發展處校友服務組」更名為「社會資源處校友服務組」。 原「學生事務處」生涯發展中心改隸於「社會資源處」生涯發展中心。 原「研究事務與國際合作處」更名為「研究發展處」。 原「研究事務與國際合作處企劃組」更名為「研究發展處校務發展組」。 原「研究事務與國際合作處研究事務組」更名為「研究發展處研究事務組」。 原圖書館「採錄組」及「編目組」合併為「採編組」。 原圖書館「推廣組」更名為「數位資訊組」。 原圖書館「非書資料組」更名為「非書服務組」。
2013年
調整教務處組織:取消「綜合教務組」,將所屬業務整併至「註冊組」及「課務組」;「通識教育中心」改隸教務處。 調整學生事務處組織:「心理諮商中心」及「衛生保健組」合併為「健康暨諮商中心」;「學生住宿組」更名為「學生住宿中心」。 調整總務處組織:取消「城區管理組」,將所屬業務整併至「環境安全衛生暨事務管理組」及「營繕組」;「文書組」業務併入「秘書室」。 調整研究發展處組織:新增「評鑑組」,負責校務及教學評鑑(原教學資源中心之教學評鑑研究組所負責)等業務。 調整國際與兩岸學術交流事務處組織:於國際與兩岸學術交流事務處下分設「國際事務中心」及「兩岸事務中心」。 調整社會資源處組織:「校友服務組」與「資源拓展組」合併為「校友服務暨資源拓展中心」;另成立「美育中心」。 調整教學資源中心組織:原「教學評鑑研究組」之業務改由研究發展處負責,原分設四組調整為三組。 「華語教學中心」改組為一級行政單位。 調整圖書館組織:圖書館原分設七組,整併為「技術服務組」、「讀者服務組」及「數位與系統組」三組。 東吳第一朵軟體雲於102年12 月11 日正式上線,邁入雲端服務新時代。
2014年
新設「巨量資料管理學院」,於103年9月12日奉教育部臺高(四)字第1030130082號函核定設立,並自104學年度起招生。 完成103-105 學年度校務發展策略規劃報告書,本校定位為「五育並重之卓越教學大學」。 增設巨量資料管理學院學士、碩士及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法學院增設「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公法與公共政策組」。 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碩士班取消「學籍分組」招生,改以「招生分組」招生。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跨國商務法律組」更名為「涉外商務談判法律組」。
2015年
「巨量資料管理學院」正式成立。 調整教務處組織,「註冊組」及「課務組」合併為「註冊課務組」。 調整總務處組織,「保管組」調整為「採購保管組」。
2016年
廢止「東吳大學輻射防護委員會組織章程」。 成立「優九聯盟U9 League」,由本校及大同大學、文化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世新大學、淡江大學、銘傳大學、輔仁大學及實踐大學共同組成。 人文社會學院音樂系碩士在職專班自106學年度起取消【學籍分組】,改以【招生分組】招生。 成立巨量資料管理學院學士後第二專長學士學位學程。 訂定「東吳大學學生兼任助理學習與勞動權益保障處理要點」。
2017年
完成106-108學年度校務發展策略規劃。 英文學系碩士班更名為英文學系翻譯碩士班。 原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公法與公共政策組」更名為「公法組」。 人文社會學院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停止招生。 調整教務處組織:取消「教務行政組」,將所屬業務整併至「註冊課務組」及「招生組」。 調整社會資源處組織:取消「美育中心」,將所屬業務整併至學生事務處「群育中心」。原「群育中心」更名為「群育暨美育中心」。
2018年
成立「人工智慧應用研究中心」。
2020年
東吳大學中正圖書館蔣中正先生銅像遷移至寵惠堂中廊,並於9月2日揭幕。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學校啟動防疫工作,部份課程實行遠距教學、遠距辦公,寒假延後2個禮拜開學,慶祝建校120校慶典禮亦由3月16日延至10月8日舉行。 10月8日,舉行「東吳懷恩數位校史館」啟用典禮。
2021年
109學年度持續辦理「東吳大學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學生急難紓困金」。 「2020東吳國際超級馬拉松」受疫情影響停辦,改於11月28日至12月05日舉辦「2020東吳國際超級馬拉松線上研討會」。 因應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嚴峻,自5月17日起至6月26日止,全校課程採遠距教學直至學期結束。 教育部8月24日通過巨量資料管理學院110學年度停招學士、碩士、碩士在職學位學程並新增資料科學系,含學士班、碩士班及碩士在職專班。 6月29日董事會通過修正東吳大學組織規程,增定「新設立之學系,其首任主任人選由校長指派校內相關學術領域副教授以上教師兼任」。
2022年
商學院通過AACSB國際商管學院再認證(Continuous Improvement Review, CIR)評鑑,延續5年認證會員資格。 成立「儒道智慧永續應用全球研究中心」、「ESG 永續發展研究中心」。 法學院法律學系增設「國際經貿談判碩士在職專班」。 12月3日至4日,復辦「2022東吳國際超級馬拉松」。 成立「元宇宙創新應用中心」。
2023年
3月20日下午3時舉行「友朋步道」命名誌揭牌儀式,語云「同志為友」、「同門曰朋」,合集「友朋」二字,寓意志同道合、師承同源,彼此友愛,護持勵進。 7月12日,物理學系設立微型積體電路中心,將可培育人才半導體相關人才。 9月1日,斥資逾三億的有容學舍正式開張。新宿舍位在萬華區大理街140號,鄰近本校城中校區,為地上11層、地下1層的電梯大樓,分為兩人房與四人房兩種房型,一共提供418個床位。 12月5日,溪望操場啟用,其命名意涵為「溪代表『佇立於溪畔的美麗校區』,望代表『眺望遠方、望向未來』,溪望亦與『希望』同音,代表東吳的學生都能承載著無限希望,望向遠方充滿美好且憧憬的未來。」
2024年
學生事務處健康暨諮商中心於1月30日在愛徒樓舉行喬遷茶會暨剪綵儀式。 外雙溪校區第二教研大樓一樓展示區空間於2月起正式定名為「人文走廊」,體現校園的文化和價值。 本校校長潘維大教授第三任任期於113年3月31日屆滿,依東吳大學校長遴選委員會組織規程及運作辨法第三條規定,董事會於112年6月29日函請學校,依遴選辨法推荐遴選委員會委員。人事室於112年8月1日至112年8月22日間進行校長遴選委員候選人登記受理,9月21日公告「校長遴選委員會」名單;10月發布徵求校長候選人公告;12月1日截止收件。經校長遴選委員會審慎評選,建議人選為東吳大學原任副校長兼教務長詹乾隆教授及國立東華大學前任校長趙涵捷教授。113年1月17日上午舉辦校長候選人治校理念說明會(實體說明會並全程網路直播)。1月22日經董事會投票選出詹乾隆教授接任。新任校長於4月1日在城中校區2123會議室舉行交接典禮,董事會王紹堉董事長監交,由詹乾隆教授接任校長。詹校長為本校會計學系72級校友,具美國碩士、博士學位,返校後歷任會計學系主任、商學院院長、教務長、副校長等多項職務,校內歷練完整。詹校長提出五大治校理念:「以大師為師—深化東吳卓越品牌」、「培育跨域人才—就學、就業穩定銜接」、「教研行政協力—戰勝少子化衝擊」、「校友攜手共進-打造全球東吳校友網絡」以及「績效導向資源配置-永續財務規劃及募款」,期許東吳能躋身國際級最佳大學之列。 教育部「臺灣大專院校人工智慧學程聯盟」(Taiwan AI College Alliance,TAICA)於9月2日宣布成立,本校為25所成員學校之一。 10月30日113學年度第1次校務會議提案通過裁撤「WTO法律研究中心」(2007年設立)和「SME智能金融研究中心」(2020年設立);以及「人工智慧應用研究中心」(2018年設立)與「圖靈人本智能科技研究中心」(2021年設立)合併為「人本AI研究中心」。 11月30日~12月1日舉辦2024東吳國際超級馬拉松,本項賽事五度榮獲IAU金牌賽事認證標章。